做跨境生意的人,天天都在找“新东西”——新市场、新爆款、新玩法。但有时候,缺的不是新风景,是看世界的“新眼睛”。
就像采铜和他儿子看大楼的故事。大人一眼扫过去,先给它贴个标签:“哦,紫峰大厦,挺高的。”标签一贴,这事儿就翻篇了。可孩子不管这些,他的眼睛没被“名字”框住,手指点着窗户一格一格数:“86层呢。”
跨境这盘棋里,太多人都成了“贴标签高手”。看到东南亚市场,就贴“穷、只买便宜货”;看到欧美消费者,就贴“注重品牌、价格不敏感”。标签贴得越熟练,就越像把自己关进了玻璃房——外面的真实世界明明在变,你眼里的风景却永远是老样子。
有个卖家做东南亚女装,一开始也信“那边只认低价”,结果亏得一塌糊涂。后来他蹲在当地菜市场看了三天,发现老太太买菜会为几毛钱砍价,但买孙女的裙子,宁愿多花点钱也要挑带刺绣的。原来“便宜”不是核心,是“在有限预算里要面子”。他改了策略,把衣服的领口袖口加了点精致小设计,价格稍涨,反而卖爆了。
你看,市场哪有什么固定标签?所谓“发现”,不过是把自己脑子里的框框拆了。别让“经验”变成遮住眼睛的手,别让“别人说”变成过滤世界的筛子。
就像普鲁斯特说的,真正的新发现,不是跑到天涯海角找个没人去过的岛,而是哪怕站在老地方,也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,盯着一扇窗、一个细节、一个别人忽略的眼神发呆——那发呆的瞬间,可能就藏着别人看不见的商机。
跨境路上,比起“去哪里找”,更该练的是“怎么看”。毕竟,同一条供应链,有人只看见库存,有人却看见某个国家妈妈们藏在购物车里的小心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