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Best Buy重启第三方平台入驻,跨境卖家的下一个“沃尔玛级”流量入口来了?
2025年,美国零售巨头Best Buy正式宣布重新开放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入驻通道,不仅涵盖自家官网与APP,还特别扩展了家具、小家电、厨房品类。这一动作不仅引发北美零售圈震动,也让无数跨境卖家闻风而动。
这是Best Buy自2016年关闭第三方招商通道后的首次“重启”,背后暗藏着美国零售格局的深层变化与平台化浪潮的加速席卷。
一、为什么Best Buy重启Marketplace值得所有跨境卖家重视?
在亚马逊、沃尔玛、eBay三足鼎立的北美平台格局中,Best Buy虽未显山露水,却掌握着极其优质的垂直流量:
- 👥 用户数超2亿,相当于全美60%人口;
- 🌐 年访问量破100亿次,平台粘性极强;
- 📱 APP用户近1500万,移动端年浏览达37亿次;
- 🛒 每周成交超100万笔交易,消费频率可观;
- 💻 消费者高度集中于电子数码、家电、智能家居等高客单价品类,天然适配中国供应链优势。
这并非一个“从零开始”的平台,而是一个自带强消费心智、信用背书和庞大流量池的沉睡巨人。
过去因封闭政策被中国卖家“错过”的Best Buy,如今主动伸出橄榄枝,释放的不是一个普通平台名额,而是一个能与沃尔玛、Target分庭抗礼的超级增长入口。
二、这次开放有什么不同?三大亮点值得卖家重点关注
1. 品类扩容:不止电子,还有家居生活方式类目
Best Buy这次不仅仅是电子类的常规开放,更特别强调家具、小家电、厨房用品等“生活方式类目”招募优质卖家。
这意味着,中国卖家在卫浴、厨房五金、小家电、清洁工具、收纳用品等方面的制造优势,将首次在Best Buy平台真正得到发挥。
✅ “你不一定做手机电视,但你可能做厨房切菜板套装、电热毛巾架、智能猫砂盆、小型嵌入式洗碗机。”
2. 全球卖家可申请入驻,跨境通道正式打通
这次开放明确向“全球卖家”敞开大门,并非仅限美国本土,代表中国卖家将可通过跨境模式入驻,开启品牌直面美国终端用户的新机会。
3. 强调“稀缺性+垂直化”的选品逻辑
Best Buy并非追求SKU海量扩张,而是偏好难以找到的配件、小众科技品、特定人群生活方式产品。这一策略与亚马逊“全覆盖、全品类”逻辑不同,更适合DTC卖家做差异化产品输出。
三、为何Best Buy此时开放?看懂背后的零售逻辑
Best Buy在2025年5月曾下调全年营收预期,预估收入区间为411亿至419亿美元,与疫情前后的高点持平,增长乏力。而平台型电商如亚马逊、沃尔玛正依靠第三方卖家强势增长,Best Buy自然不甘落后。
这次开放入驻,实际上是其由“零售商”向“平台运营商”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。
如同Target Plus、Ulta Beauty、Lowe’s等美国传统零售巨头一样,Best Buy正在学习“平台化思维”,借助第三方卖家实现:
- SKU长尾补充
- 仓储压力下沉
- 营销内容丰富化
- 增长风险外包化
四、跨境卖家该如何抓住这波红利?三步战略建议
战略阶段 | 操作建议 |
---|---|
选品逻辑 | 聚焦**“功能差异化+场景实用性+设计协调性”**的产品,避开红海标品。参考方向:智能家居周边、小众数码周边、厨房小电+配件、家居清洁新品、健康护理设备等。 |
品牌策略 | Best Buy用户注重产品信任感+品牌力,建议优先申请带有**自主品牌或北美认证资质(如ETL、FDA等)**的产品组合,利于建立平台信誉。 |
上新节奏 | 可结合北美节日周期做上架:Back to School(8月)、黑五网一(11月)、圣诞前夕(12月),借力“焕新家电”“节日送礼”节点做内容驱动营销。 |
五、Best Buy平台入驻难吗?流程初探
目前Best Buy尚未完全开放自助后台入口,但已知基本入驻流程如下:
- 填写入驻申请表(待开放)
- 提供相关营业执照、品牌资料、产品目录
- 需符合北美合规要求(如税号、认证、运输时效等)
- 平台或合作渠道将进行人工审核对接
👉 若你是具备DTC独立站经验的卖家,有明确品牌主张、供应链稳定能力和履约能力,极可能成为首批优质卖家名单之一。
六、写在最后: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“第二曲线”机会
2025年,流量红利早已结束,平台红海愈发内卷。
然而,平台转型期的流量缝隙,往往才是最具“破局力”的窗口期。
Best Buy开放入驻,或许无法复制亚马逊般的体量奇迹,但其在高净值人群、垂直细分场景、品牌价值承载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
对于想要避开亚马逊红海、布局品牌第二增长曲线的卖家来说,Best Buy Marketplace,值得你认真思考并行动。
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!
>>> 关注本站,每天分享跨境电商前沿资讯
点我加入跨境推广精英圈(知识星球-10年跨境推广实战团队精心打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