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攻推广
跨境红人买家秀评测视频

亚马逊搜索变了:场景图正在左右自然排名

有一天,你在车里等红灯,随手打开亚马逊 App,把摄像头对准副驾——
座椅上摊着文件、外卖饮料、零碎零食,你弯着腰在那儿一件一件往回捡。你没有说“收纳”、没有说“整理”,只跟 Rufus 问了一句:

“你觉得我这车内饰怎么弄能更清爽?”

几秒钟后,屏幕上跳出来的,却是一整套“车载收纳体系”:座椅缝隙收纳袋、副驾多功能收纳盒、后备箱分层整理箱,还顺带给出了一句评价——“看得出你车里杂物挺多的,整理起来不太方便。”

真正值得卖家警惕的不是这句“吐槽”,而是背后的能力:
亚马逊已经不再等你输入关键词,它正在“看懂”你给它的那张图片。

而你每天挂在那里的主图、场景图,也在被同样的眼睛阅读,并一点点改变着自然排名。

亚马逊搜索变了:场景图正在左右自然排名


一、搜索逻辑换挡:从 A9 时代到“能看图”的亚马逊

很长一段时间里,卖家对亚马逊搜索的理解,停留在经典的 A9 模型:
谁的标题、五点和 ST 里关键词埋得好,谁的销量、转化和评价更稳,谁就更有机会占据前排。

过去这套逻辑确实有效,连亚马逊官方合作的服务商都反复强调:想在站内获得曝光,关键词相关性 + 销售表现仍然是基础盘。

但从 2024 年开始,亚马逊在搜索层面悄悄加上了几台“新引擎”。

Rufus:把搜索变成“聊天”和“看图”的入口

2024 年 2 月,亚马逊在美国上线购物助手 Rufus,把它直接嵌进了 App 和网站的搜索入口。官方描述是:“一个熟悉全站商品、还能结合外部信息的购物专家”,可以用自然语言回答选品、对比、搭配等问题。

几个月后,亚马逊又推出了 Lens Live:用户打开手机摄像头,不用拍照,只要在现实场景中移动镜头,系统就能实时识别画面里的物体,在底部滑动条里展示高度相似或功能接近的商品,同时调用 Rufus 回答问题。

这说明一件事:
图片已经成为亚马逊“理解你想买什么”的核心信号之一。
搜索不再只来自键盘输入,而是在键盘、对话、镜头之间自由切换。

COSMO:在后台支撑这一切的“常识引擎”

前端有 Rufus 和 Lens Live,后台则有一个名字不算出圈、但对卖家影响极大的系统:COSMO。

2024 年,亚马逊研究团队在数据库顶会 SIGMOD 上发表论文,介绍了 COSMO——一个从海量行为中挖掘电商“常识”的知识图谱系统。它用大模型和人工标注结合的方式,构建了覆盖 18 个大品类、数百万条关系的知识网络,并已经部署在搜索相关性、会话式推荐和搜索导航等场景。

论文给出的结果是:在大约 10% 的流量上试点后,与传统算法相比,销售额出现了显著正向提升,规模以“亿美元”计。

换成人话,就是:
COSMO 让亚马逊从“用户搜了什么”升级为“用户真正想要什么”。

而要理解“想要什么”,光看文字不够,看图就变得非常关键。


二、COSMO 如何“读懂”一张场景图?

从亚马逊公开的信息和相关研究看,COSMO 处理信息大致分成三个层面:

  1. 文本信号:标题、五点、后台关键词、A+ 文案等被转成语义向量,形成对产品的“文字描述”。
  2. 视觉信号:主图和辅图被拆解成“物体、人群、环境、动作、材质”等视觉标签,比如“汽车座椅、文件、饮料杯、人在整理物品”;
  3. 行为信号:用户近期搜索、浏览、加购、购买的路径,被视为“真实意图”的线索。

以前那张“车内杂物堆积”的照片为例,对模型而言,它看到的不是一张“乱”的图,而是一组语义片段:

  • 车内 / 副驾 / 杂物很多
  • 文件、零食、饮料、电子设备混放
  • 人处于弯腰整理、视觉上“不方便”状态

这些元素,会被映射到知识图谱中已经存在的电商常识:

“车内杂物多 → 需要收纳盒、缝隙袋、后备箱整理箱”。

于是,当你问“怎么让车内更清爽”,Rufus 能够直接把“车载收纳”这个场景抛给搜索引擎,从成千上万条相关 listing 里筛出那些既写了收纳,又在图片里呈现车内整理场景的产品,作为首批候选结果。

同样的逻辑应用在一次性手套上就变成了:

  • 图里出现厨房台面、水槽、碗盘、抹布 → 被标注为“厨房清洁场景”;
  • 当有人搜索 “cleaning gloves” 时,算法优先展示这些“看上去就像在打扫卫生”的手套。

这不是“图片好看一点”的问题,而是:
你的图片,正在被翻译成另一套“关键词”,参与相关度判定。

亚马逊搜索变了:场景图正在左右自然排名


三、场景图为什么会推高自然排名?一半是算法,一半是人

场景图对自然排名的作用,大致来自两个方向:系统给的直接加权,和用户行为带来的“用脚投票”。

算法端:更像“人脑”的相关性

COSMO 构建的是一种“情境常识”:孕妇更需要防滑舒适的鞋子、露营需要防水灯、车内杂物多的人会考虑收纳。

当算法读到你的图片里确实出现了孕妇、帐篷、拥挤的副驾,它就更敢把你排到前面——因为在“用户脑海里的画面”和“你展示的画面”之间,重合度更高。

从研究结果看,引入这种由知识图谱驱动的联想能力后,亚马逊在部分搜索场景中,点击率和成交都有明显改善。 这也是为什么平台愿意持续给这套系统加码。

用户端:图片决定了“点不点、买不买”

从消费者视角,图片的影响更直观。

多项行业调研都在重复一个事实:
绝大多数消费者把“看起来专业、场景真实”的图片,当成判断是否值得信任的第一入口。

  • 美国一家家居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,88% 的消费者认为产品图片对网购决策“至关重要”
  • 另一份面向电商卖家的统计发现,约 93% 的消费者把视觉外观看作购买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
  • 汇总多家平台数据的分析指出,高质量产品图片的转化率,平均比低质量图片高出 33%–90%,有的样本甚至接近 翻倍

在整个电商行业,平均转化率大概在 3%–4%,提高 30% 就意味着从 3.0% 升到 3.9%,这在大盘上已经是非常可观的差距。

对于高度依赖销售表现的亚马逊来说,这组行为数据会直接反馈到排名系统中:
谁的曝光转化更好、跳出率更低、复购和评价更稳,谁就会被认为“更受用户欢迎”,从而换来更多自然流量。

于是,场景图就成了连接这两个世界的桥梁:
一头是算法对“场景匹配度”的判定,另一头是用户对“这就是我想要的”的直觉反应。


四、在新搜索逻辑下,跨境卖家该怎么设计场景图?

理解背后的机制之后,接下来才是卖家最关心的部分:
怎么把自己的图,改成“算法看得懂、用户看得爽”的样子。

1. 先从关键词,回到“脑海里的画面”

在做词表之前,可以先给自己多加一步:
每写下一个核心词,就问一句——搜索这个词的人,脑海里是在看哪一幅画面?

  • 搜 “car seat organizer”:很可能是在想副驾堆满东西、后排放孩子玩具、手机找不到地方塞的画面;
  • 搜 “cleaning gloves”:想到的是水槽、油污、瓷砖缝,而不是一只孤零零摆在白桌面上的手套;
  • 搜 “trunk storage box”:很多人脑子里是周末露营、买菜回程、工具杂物一起滚来滚去的后备箱。

把这些画面写出来,其实就是在为你的场景图写分镜。

2. 让至少两张图片在“讲一个完整的故事”

在遵守亚马逊主图规则(纯白背景、产品主体清晰)的前提下,可以给自己设一个基本标准:

至少两张辅图,要让用户一眼看出:这东西在谁手里、在什么环境、解决了什么问题。

比如车载收纳:

  • 一张可以是你测试里那种“副驾杂物山”被整理前后的对比;
  • 一张展示开车场景:水杯、纸巾、手机都被固定在触手可及的位置;
  • 如果类目允许,可再补一张“家庭场景”:孩子在后排拿玩具,安全带没有被遮挡。

多项电商实践显示,多角度和生活化场景图,会在原有基础上再提升 20%–30% 的转化。 这对竞品密集、转化率差距往往只有小数点后两位的亚马逊来说,是非常现实的差别。

3. 图和文必须讲同一套“世界观”

有卖家喜欢“图走一个方向,文再蹭另一个热点”。比如:

  • 标题写的是 “Car Seat Organizer for Family Road Trips”;
  • 图片却重点展示“商旅人士放电脑、资料”;
  • 五点里又硬塞“适合宠物出行”。

在 COSMO 这样的系统眼里,这种“多线并行”不是优势,而是噪音。知识图谱强调的是“场景—需求—解决方案”的连贯性,当图和文的指向不一致时,算法在判定意图时就会犹豫,给你的权重自然打折扣。

更现实的问题是:
用户被与预期不符的产品吸引进来,很可能会带来更高的跳出率和退货率,反过来进一步伤害链接表现。

所以更稳妥的做法是:

  • 先选一个主场景(比如“通勤用车内收纳”),让标题、五点、A+ 和场景图都围绕它展开;
  • 其他场景(露营、亲子、自驾旅行)可以在文案里轻描淡写提及,但不要在视觉层面同时抢戏;
  • 如果多个细分场景都足够大,可以考虑拆成不同 ASIN 或变体,分别做深。

4. 像做广告素材一样,迭代你的画像

既然图片已经变成 SEO 的一部分,那它就不是一次性交稿的“美工成果”,而是需要像广告素材一样不断测试、换版、复盘的资产。

比较可操作的一条路径是:

  1. 为重点关键词设计两套风格不一样的场景图(例如“一家三口周末出行” vs “上班族日常通勤”);
  2. 保持其他变量基本一致,只替换其中 1–2 张辅图,在 2–4 周窗口内观察点击率、转化率和相关场景词的自然排名变化;
  3. 数据更好的那一套,逐步推广到 A+、品牌旗舰店、站外素材;表现不好的那套,总结经验后再迭代。

考虑到亚马逊搜索、推荐和广告现在都在逐步被 COSMO 等系统统一调度,图片层面的任何正向变化,都有可能在多个触点上叠加放大。


五、当搜索从“键盘”走向“镜头”,谁能站在流量的中心?
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亚马逊这套从 Rufus、Lens Live 到 COSMO 的组合拳,不只是产品功能升级,也是商业模式的前奏。

有媒体披露,亚马逊内部预测 Rufus 在 2025 年就能间接贡献超过 7 亿美元 的营业利润,到 2027 年相关“下游消费影响”有望突破 12 亿美元,并计划在十多个市场全面铺开这套能力。

换句话说,围绕“会看图、会对话、会理解场景”的搜索和推荐系统,已经被写进了亚马逊未来几年的增长曲线。

对跨境卖家而言,这既是压力,也是优势:

  • 压力在于:旧的“堆词 + 刷量”套路,在一个越来越像“真人导购”的系统面前,边际回报会越来越低;
  • 优势在于:如果你比竞争对手更早理解并利用这套场景逻辑,你的 listing 会更容易被系统“捞”到前排,也更容易在同样的流量下跑出更高的转化。

从车内杂物那张照片出发,再往外看世界,你会发现:
搜索正在悄悄从“你能想到什么词”变成“你正在经历什么场景”。

当亚马逊不再只是问用户:“你想搜什么?”,而是试图判断:“你现在处在怎样的生活状态,需要什么帮助?”——
真正能获得流量和订单的,将不再是词表写得最长的人,而是最懂场景、最会用图片讲故事的那一批卖家

而你要思考的,是下一个问题:
在买家举起手机、随手扫向车内、客厅、厨房的那一刻,
你希望自己的产品,出现在他手机屏幕上的哪一块位置?

 

>>>   关注本站,每天分享跨境推广前沿资讯 Ctrl + D 收藏本站/收藏为书签 

亚马逊搜索变了:场景图正在左右自然排名 亚马逊搜索变了:场景图正在左右自然排名

赞(1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墨攻推广MOGOEC » 亚马逊搜索变了:场景图正在左右自然排名

评论 抢沙发

墨攻跨境

跨境头条资讯跨境电商门户

前往墨攻官网大外站-跨境卖家智能导航-点我前往体验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