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“理性”与“感性”不是二选一,而是你赚钱的两把钥匙
做跨境刚起步时,你是不是总在纠结:
选品该信数据(理性)还是凭感觉(感性)?客户抱怨物流慢,该按规则硬怼(理性)还是先哄着(感性)?看到别人卖爆某款产品,该跟风冲(本能)还是再等等(理性)?
其实很多新手都搞错了——理性和感性从不是“非此即彼”的敌人,就像梁宁老师说的: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,是“不动脑子的本能”;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,是“没温度的麻木”。对跨境新手来说,把这两把钥匙用对,比死磕“流量技巧”管用10倍。
先搞懂:你以为的“感性”,可能只是“懒于思考的本能”
很多新手说“我靠感性选品”,其实根本不是感性,是跟着本能走:
看到别人卖“ins风收纳盒”爆单,你也跟着进货——这不是“感性觉得好”,是“本能怕错过机会”,没思考自己的客户是学生党还是宝妈,宝妈要的是“能装宝宝玩具”的大容量,学生党要的是“能放书桌”的小尺寸,盲目跟风最后只能压货。
客户说“你的产品比XX家贵”,你立马慌了,要么降价要么辩解“我们质量好”——这不是“感性在意客户”,是“本能怕丢单”,没理性分析客户真正的顾虑:他不是嫌贵,是怕“花了钱没买到值的”,你要是补一句“我们的材质能多用3年,算下来每天才几毛钱”,反而能打动他。
跨境里的“本能”,就是那些不用过脑子的反应:跟风、怕丢单、遇纠纷就炸毛。而“理性”,就是帮你摁住这些本能的“刹车”——不是让你冷漠,是让你先想清楚“客户要什么”“我该怎么应对”,再动手。
再明白:你以为的“理性”,可能只是“懒得共情的麻木”
也有新手说“我只信数据,不搞虚的”,其实这不是理性,是麻木:
看后台数据,只盯着“转化率、客单价”,看到客户给了差评,第一反应是“这人真挑剔”,而不是去想“他为什么差评?是物流慢了,还是产品没达到预期?”——这不是“理性看数据”,是“麻木不在乎客户感受”,要知道一个差评能劝退10个潜在客户,你要是主动私信说“很抱歉让你失望,我们帮你补发一份,再送个小礼物”,说不定能把差评改成好评。
写产品详情页,只堆“材质、尺寸、功能”,比如卖户外水杯,只写“304不锈钢、500ml”,却没写“爬山时单手就能开盖,不怕漏水洒到背包里”——这不是“理性讲卖点”,是“麻木没站在客户角度想”,客户买水杯不是买“不锈钢”,是买“爬山时喝水方便”,你得把“功能”翻译成“客户的方便”,才有人买。
跨境里的“麻木”,就是只看数字不看人心:客户差评不care、详情页只堆参数、售后机械回复“亲,按规则来”。而“感性”,就是帮你找回温度的“暖阳”——不是让你情绪化,是让你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“他用这个产品时会遇到什么问题”“他现在是什么心情”,再说话做事。
新手落地:用“理性+感性”做跨境,就看这3件事
不用把“理性”和“感性”想得多复杂,每天做事情时多问自己两个问题:“我是不是在跟本能走?”“我有没有忽略客户的感受?”,慢慢就能找到平衡:
1. 选品:用理性筛数据,用感性想场景
选品别只看“热销榜”,先理性分析:目标市场的客户年龄、消费能力、痛点(比如欧美客户怕物流慢,东南亚客户怕贵);再感性代入场景:“如果我是这个客户,用这个产品时会开心吗?”
比如选户外背包,理性数据告诉你“耐磨材质”是刚需,感性场景让你想到“客户爬山时背重物,肩膀会疼”,那你就选“耐磨+减压肩带”的款式,比只讲“耐磨”更有竞争力。
2. 沟通:用理性守规则,用感性给温度
客户有纠纷,比如“收到货少了一件”,先理性按规则来:“亲,我们查一下物流记录,确认少发的话,马上给你补发”;再感性加一句:“耽误你用了,很抱歉,补发时给你多放个小赠品,希望能弥补你的不便”——规则守住了,客户的情绪也照顾到了,大概率不会差评。
3. 复盘:用理性找问题,用感性改细节
每天复盘时,理性看数据:“今天转化率低,是详情页有问题还是价格太高?”;再感性想细节:“客户看详情页时,会不会没找到‘退换货政策’而不敢下单?”“我的客服回复是不是太机械,没让客户觉得被重视?”——理性帮你找方向,感性帮你把细节做透。
最后想跟跨境新手说:
不用怕自己“不够理性”或“不够感性”,这两种能力不是天生的,是在一次次选品、沟通、复盘中练出来的。
你不用做完美的“理性人”或“感性人”,只要在跟风时多一点理性,在看数据时多一点感性,慢慢就会发现:跨境生意,赚的其实是“懂客户”的钱,而“理性+感性”,就是你懂客户的两把钥匙。
二、跨境卖家别再瞎猜用户!看懂这一点,你的选品和运营才不踩坑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困惑:
花了大价钱做用户调研,把目标市场的性别、年龄、消费层级摸得“门儿清”,选品却还是压货?
发邮件提醒用户“加购商品即将售罄”,反而收到一堆取消订阅的通知?
以为用户喜欢“性价比高”,满心欢喜做了折扣活动,销量却没涨多少?
其实,跨境生意的核心痛点从不是“缺流量”“缺技巧”,而是你从未真正看懂用户——你盯着的是用户的“表面标签”,而决定购买的是用户的“内心边界”:他渴望什么来刷“存在感”,又恐惧什么会打破安全感。
别信用户“说什么”,要看他“做什么”:跨境场景里的真相
很多跨境卖家做调研,总爱问用户“你喜欢什么”,但口头答案和真实行动,往往天差地别。
比如有个做跨境户外露营装备的卖家,调研时问潜在用户“你更在意装备的‘轻便性’还是‘耐用性’”,80%的人说“耐用性最重要”——结果上架了超耐磨但略重的帐篷后,复购率极低。后来看用户评论才发现,大部分人买帐篷是为了周末和朋友露营发社交圈,“轻便易搭、拍照好看”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:嘴上说“要耐用”,是怕别人觉得自己“不专业”;实际选轻便款,是因为“搭半天搭不好”的尴尬,比“不耐用”更让他们恐惧。
再比如做跨境家居收纳的卖家,给长期不下单的用户发推送:“您加购的收纳盒还在购物车,现在下单立减20%”。本以为是贴心提醒,却发现近30%的用户直接清空了购物车。后来分析才懂:用户当初加购,是真的想解决“房间乱”的问题(这是真实想法);但迟迟不买,是恐惧“买了也坚持不下来整理”,推送反而戳中了他“怕麻烦、怕浪费钱”的痛点,干脆直接“逃避”。
这就是跨境用户的真相:“嘴上想要”的是面子,“身体诚实”的是里子。他说的需求是“想法”,而他的“存在感渴望”和“恐惧规避”,才是真实的购买决策键。
看懂“内心边界”:跨境卖家的用户洞察神器
什么是“内心边界”?对跨境用户来说,就是两条线:
– 边界内:他需要什么来“刷存在感” ——不是“我需要这个产品”,而是“用了这个产品,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
– 边界外:他害怕什么会“打破安全感” ——不是“我不喜欢这个产品”,而是“买了这个产品,会带来什么我无法承受的麻烦”。
动物的“存在感”只要吃饱就行,但人的“存在感”需要社会反馈——跨境用户尤其如此。比如欧美市场的年轻妈妈,买母婴用品不是只看“安全”,更要看“能不能发Instagram晒娃,让朋友夸‘会选品’”;东南亚市场的学生党,买平价彩妆不是只看“便宜”,而是“用了之后,同学会问‘在哪买的’”。这些“被认可、被看见”的渴望,就是他们的“存在感需求”。
而“存在感”的反面,就是“恐惧”。为什么有的用户宁愿多花20美金,也要选“本地仓发货”的产品?不是他不在乎钱,而是他恐惧“物流等1个月,错过聚会穿新衣服的机会”;为什么有的用户反复问“能不能退换货”?不是他挑剔,而是他恐惧“买错了退不了,只能吃哑巴亏”。这些“怕麻烦、怕损失、怕没面子”的顾虑,就是他们的“边界外恐惧”。
更关键的是:所有情绪都能归为“恐惧”的变形。用户说“你的产品太贵”,不是真的嫌贵,是恐惧“花了钱却不值”;用户说“再想想”,不是真的犹豫,是恐惧“买了之后后悔”;用户收到货后不评价,不是满意也不是不满意,是恐惧“写差评会被卖家骚扰,写好评又怕别人觉得自己托”。
看懂这些,你才明白:跨境运营不是“说服用户买”,而是“帮用户打破恐惧,满足存在感”。
3个落地方法:用“内心边界”做跨境决策
对跨境卖家来说,“内心边界”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能直接用在选品、运营、复购上的工具:
1. 选品:别问“用户喜欢什么”,问“用户不能容忍什么”
选品前别再盯着“热销品类榜单”,而是去看目标市场的用户评论、社交平台吐槽:
– 户外品类用户常说“背包背久了肩膀疼”——这是“不能容忍的麻烦”,你就可以选带减压肩带的款式;
– 美妆品类用户常说“粉底液在夏天容易脱妆”——这是“不能容忍的尴尬”,你就可以主打“持妆防汗”卖点;
– 家居品类用户常说“组装说明书看不懂”——这是“不能容忍的复杂”,你就可以附赠“图文+视频”双教程。
用户“不能容忍的”,就是你的选品机会。
2. 运营:判断用户买不买,看他“聊收益”还是“聊顾虑”
用户咨询时,别只看他问“多少钱”,看他更关注什么:
– 如果他反复问“这个产品能不能帮我解决XX问题”“用了之后会不会有XX效果”——这是在聊“收益”,是在刷“用产品后的存在感”,下单概率至少80%;
– 如果他反复问“万一不好用怎么办”“物流要是丢件了怎么处理”——这是在聊“顾虑”,是被困在“边界内的恐惧”,此时别催单,先解决他的恐惧(比如承诺“30天无理由退换”“丢件全额赔”)。
催单的核心,不是“逼用户下单”,而是“帮用户打消恐惧”。
3. 复购:看用户“恐惧的变化”,而不是“买了多少次”
用户复购不是因为“你的产品好”,而是因为“他的内心边界在扩张”:
– 第一次买你家平价彩妆的用户,第二次买了你的高端护肤——说明他的“恐惧”从“怕买贵”变成了“怕效果不好”,此时你可以推“护肤+彩妆”套装,满足他“一站式变美”的存在感;
– 第一次买你家基础款露营装备的用户,第二次买了你的专业露营灯——说明他的“恐惧”从“怕麻烦”变成了“怕不专业”,此时你可以推“露营攻略手册”,帮他刷“资深露营玩家”的存在感。
复购的本质,是“跟着用户的内心边界一起成长”。
最后想跟所有跨境卖家说:
你做的不是“卖产品”的生意,而是“懂用户”的生意。
就像看一家企业的文化,要看它“敬畏什么”;看一个用户的购买决策,要看他“渴望什么、恐惧什么”。
那些靠“表面数据”做决策的卖家,只会陷入“选品-压货-清仓”的循环;而能看懂用户“内心边界”的卖家,才能真正抓住跨境生意的本质——毕竟,用户买的从来不是产品,而是“用产品解决恐惧、获得存在感”的机会。
>>> 关注本站,每天分享跨境电商前沿资讯
点我加入跨境推广精英圈(知识星球-10年跨境推广实战团队精心打造)